当前位置: 首页 / 新闻动态 / 校园新闻 / 正文

校园新闻

参观武汉市城市文明的根——盘龙城古遗址

更新时间:2007-02-05
A A A

早都听说盘龙城是武汉市城市文明的根!今天真是天公做美!连续几天的阴雨天气之后,格外的晴朗!一大早,在老师的带领下武大一附小的绘画小精英们坐上快乐的大巴,走过长江一桥,又上了机场高速,终于到了黄陂滠口。沿途马路两旁一帧又一帧精美的广告招贴画,还有高楼林立一座座的楼盘。你能想象3500多年前,在这个地方曾经出现过我国迄今在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年代最早、规模最完整的商代古城——盘龙城吗?!

如果没有指示牌告知这个方向就是通往盘龙城遗址,恐怕在这条盘龙大道上徘徊一整天也无法找到入口(可见宣传力度还不够)。走过蜿蜒坎坷的农间小道 ,我们踏上了探访盘龙古城的道路,在不远处一个美丽的湖畔(盘龙湖)前终于见到了摹名已久的盘龙城文物文化站。

文化站的工作人员热情地领着大家走进了文物陈列室,经介绍我们了解到位于武汉市北郊约5公里的盘龙城湖畔的盘龙古城,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。是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,面积75400平方米。遗址城内东北部为宫殿建筑群,城外四周分布着手工作坊、民居点和小型墓地。从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精美的商代青铜器、玉器和陶器。其中一件青铜铖长41厘米,实为罕见;另一件长达94厘米的玉戈,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出土玉戈,显示出商王朝当时在南方的军事实力。盘龙城是我国商代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址,其灿烂的青铜文化、较发达的农业、手工业、商业以及完备的城邑形态和功能,对研究城市文明发展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。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盘龙城里的青铜器,其种类和数量在我国商代前期的青铜器群中首屈一指,超过了当时作为王都的郑州商城,堪称第一。造型风格、装饰纹样以及铸造技术等方面亦表现出它的独特性。 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精美传神、令人心醉的艺术世界。陈列室里面按器皿类型陈列了容器、兵器、劳动工具。里面有青铜制造也有陶器。其中容器12种,计有觚(gū)、爵、斝(jiá)、盉(hé)、尊、罍(léi)、卣(yǒu)、鼎、鬲、飌(yǎn)、簋(guǐ)、盘;兵器分为11种,计有戈、矛、钺(yuè)、刀、勾刀、削刀、铍(pī)、蝞(kuí)、镞、頯、镦,工具8种,计有絃(chā)、窹(qiāng)、锛、 (jué)、斧、凿、锯、鱼钩;其他5种,计有菱形器,饰件、泡、兽面饰、铜块等。

同学们,你们知道吗 ?陈列室里有个大铜鼎可有名了。这件大铜鼎为圆腹,口径55厘米,复原后高达85厘米,在商代前期的铜鼎中居全国第一。商周时期,鼎是统治阶级权力的象征。历代都将鼎奉为国家政权的象征而成传国之宝。鼎还是被统治者用来“别上下,明贵贱”的器物。鼎的大小多少,是社会等级的标志。

铜爵是商代青铜器中最为典型的器物之一,也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。以青铜制作成容器的出现,标志着铸造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。盘龙城铜爵有流、有尾、束腰、平底附三足,按形制分为弧腹爵和折腹爵两种,而且常常与斝、觚等组合共存,随葬爵的多少,依墓葬的规模有差异,规模大的墓随葬爵多,反之则少,说明了等级严格,不知后世“爵位”、“爵等”与此时的“爵”有何关系? 从酒器的大量发现中我们可推知,饮酒之风的兴盛与当时粮食的大量增加是分不开的,饮酒之风反映出商代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,剩余财富的大量增加。

大铜钺。全长41厘米,刃部宽26厘米,中间有一个圆形孔,两侧有夔纹和蝉纹装饰。这样厚重的商代大铜钺极为罕见,这种大铜钺并不只是一般的作战武器,而是商代奴隶主贵族的神圣信物或标志。王权赫赫,斧钺之威!铜钺和战旗一样,象征着王权的神圣与威严。斧钺是军事统率权即王权的象征,可见墓主的身份非同一般。

铜斝在盘龙城出土的青铜容器中数量占第二位,是盛酒器也是祭酒用的一种重要祭器,盛酒灌地,以降神灵。斝为圆形,无流无尾,这是与爵的主要区别。在商代墓葬中酒器组合常以一爵一斝,或是一爵一觚一斝的形式或成套出现。墓主人生前大多是有身份地位的奴隶主,因此,这种组合形式无疑是社会地位、身份的象征。先秦时代的烹调器皿形式多样,飌是我国古代流行的一种蒸煮器具,盘龙城出土的铜飌,是我国最早的铜飌。从飌的发现可以看出,我国使用蒸煮器用于烹调技术的历史,最迟可上溯至3500多年以前。 铜尊和罍是商代盛酒的重要礼器之一。商代饮酒之风极盛。盘龙城出土的青铜容器中,酒器的数量所占比例最大。王家嘴一号墓出土的“饕餮纹铜尊”,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铜尊精品之一,形状为小口、折肩、深腹、圈足,腹部以饕餮纹作装饰,极富威赫神秘感。从酒器的大量发现中我们可推知,饮酒之风的兴盛与当时粮食的大量增加是分不开的,饮酒之风反映出商代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,剩余财富的大量增加。

陈列室旁边的一尊铁兽蹲在杂草堆里,凝视着远方。它自何来?望何处去?一无所知。只有周身的锈迹能够说明这尊铁兽的历史。而它所凝望的方向正好对着盘龙城碑的所在。放眼望去,四野一个人都没有,满眼都是翠绿的草坪。我们脑海中那想象了无数遍的城墙、宫殿,角楼在现实中竟然只是一片荒地?原来,为保护这处国家级重点文物区,一度被发掘的城址又被填埋还田,“现在你们看到的区域都是当年的宫城!”工作人员挥舞着大手,作出了一个环抱的姿势。文化站的考古学者徐老师声称,目前盘龙城遗址的发掘面积还不及其全部的1%%,然而从已经发掘出的城址、宫殿、墓葬、青铜器、陶器、玉器等大量的遗迹和遗物中,通过几代考古专家的艰辛解读,我们终于可以窥见一个3500年前远古时代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的城廓模样。盘龙城的宫殿建筑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。采用的是“前朝后寝”的格局,这是我国最早采用此格局的建筑,“前朝后寝”、廊庑环绕庭院成为此后3000多年来中国宫殿建筑的基本模式。

今天,我们武大一附小师生一行三十余人收获真不小!通过参观学习让我们触摸到3500年前先民们在这里生活的踪迹,并且可以通过那些精美的器物,领悟和感受到先人的生活方式、理想追求以及他们可贵的开创精神。 我们还带着画夹子进行了线描写生,开年来我们一定在网上办一个 盘龙城画展和大家共同分享。

2007年1月29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