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/ 新闻动态 / 校园新闻 / 正文

校园新闻

新加坡文化教育交流活动随想(一)

更新时间:2007-06-08
A A A

新加坡文化教育交流活动随想(一)

五一期间,我校师生一行24人在衡校长的带领下,赴新加坡裕廊小学进行中新文化教育交流活动。整个行程安排得很充实,我们参观了新加坡的图书馆、科技馆等教育场所,倾听了新加坡裕廊小学梁校长介绍的学校管理模式,走进裕廊小学的课堂,参与学习活动,亲眼目睹了新加坡基础教育的一些现状和情况,收获颇丰,特别是新加坡的道德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新加坡地处欧亚大陆的连接地带,特殊地理位置及东西方文化的水乳交融,形成了它独特的文化氛围。新加坡尽管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、面积很小的城市国家,但它科学的政体模式,繁荣的经济发展、高质量的生活水准、高标准的国民文化教育等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之一。新加坡以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治安环境独树一帜,究其原因,除政府施行严格的法律、法规治理国家以外,就要归功于教育的成功了。在众多教育举措之中有一条,新加坡非常重视对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,并把学校道德教育的成功与否和国家的存亡联系在一起。由此带来了公民较强的社会公德心和自律能力,青少年的犯罪率为世界上最低。

1991年,新加坡政府公布了“共同价值白皮书”.提出了五大价值观:1)国家至上,社会为先;2)家庭为根,社会为本;3)关怀扶植,尊重个人;4)求同存异,协商共识;5)种族和谐,宗教宽容。在新加坡教育规划署编的《公民道德标准》中也曾规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:建立在不断扩展的人际关系基础上,由个人延伸到社会和国家。

1992年,新加坡小学开始使用《好公民》教材。开设这门课的宗旨是培养具有以下素质的好公民: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;维护组成社会的家庭;提倡种族和宗教间的宽宏大量和相互体谅;协商解决问题的美德。其目标体现为4个方面:向学生灌输适合新加坡的东方价值观;训练学生的道德判别能力;教导学生处世待人须为他人设想的道理;使学生明白身为年轻公民的责任。新加坡中学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,使其具有高尚之品德,善良之性情。强健之体魄,优良之习惯,爱国爱民之意识,及各民族互助合作之精神,以期成为完好优秀之青年,藉以成为国家社会之中坚。

我国的教育方针一直是坚持德育为首的。但由于教育评价的单一,在教育实践中有一些偏差。出现“德育说起来重要,做起来次要,忙起来不要”的现象。评价学生只有一把尺子,那就是学习成绩。而学生的品德、心理素质等方面往往被忽视,德育课、心理活动课往往被文化课挤占。德育活动的开展也常常流于形式。而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丰富多样,一方面坚持通过开设道德课。向学生讲解系统的道德伦理知识;另一方面强调将德育目标贯彻到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,并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,形成全方位实施道德教育的格局。

为了强化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。新加坡制订了严格的《学校规则》。规定学生不准抽烟、随地吐痰、乱丢垃圾、涂写墙壁、赌博、破坏公物、说粗话、喊叫、吵架、说谎、偷窃、浪费水电、在走廊或阶梯上乱跑;女生不准穿超短裙,不准戴耳环和首饰;男生不准留长发,不准穿太短太小的短裤等。通过一系列行为准则的学习和强化,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。而且。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,学校使用了各种强化手段。比如新加坡是世界上极少保留鞭刑的国家之一。

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、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。形成纵横联系的立体德育网络是新加坡德育的又一显著特色。首先,新加坡学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。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作用,强调学校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联系,各学校都建立了家长联谊会。家长自觉参与学校的管理,教学生学习烹饪,放学时帮助维持秩序等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、社会教育三位一体,相得益彰,所以新加坡的德育影响无时不有,无处不在,其效果显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