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分享
对于青年教师而言,在教育案例中触摸儿童心灵的褶皱,那些沉淀的智慧便会化作课堂上的灵光一现,化作与孩子对话时的温柔懂得。

阅读者:李子璇
笔尖上的心灵奇旅
——《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》读书分享

1.让教育与生活对话
近期我读了常生龙先生的一本专著《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》。书中有说道:孩童天然禀赋的好奇心与求知欲,恰似破土新苗对阳光的本能追寻,而社会生活织就的万象图谱,正是润泽这份灵性生长的丰美土壤。教育的本质是生命与世界的对话,唯有让课堂与生活血脉相通,方能让知识的种子在真实的情境中萌发蓬勃的生命力。这一教育哲思,在美术教学的场域中尤显契合——当我们引领孩子以审美的眼睛观照生活,便是在为创造性思维打开一扇通向无限可能的窗。
2.善于发现美的眼睛
尤记在上《生活中的冷暖色》这节课时,我让孩子们观察教室里冷暖色的物品。有孩子指着黑板说:“黑板是冷色。”也有指着国旗说:“国旗是暖色。”这时,平时比较内向的一个孩子举起了手,他说:“老师,我觉得太阳是暖色,因为它让我们感到温暖;而冬天的雪是冷色,因为它让我们感到寒冷。”他眼中闪烁的光亮,让我看见生活体验与艺术感知的微妙共振。我适时将这份发现转化为全班的探索问题,鼓励孩子们在街巷阡陌、晨昏四时中寻觅色彩。令我动容的是,课后这个孩子捧着画满红蓝意象的笔记本向我走来,笔触稚拙却满溢热忱——绯红的月季、靛蓝的檐角、橙黄的路灯……这些生活中俯拾即是的色彩印记,不仅点亮了他的艺术感知力,更让曾经羞怯的灵魂在审美表达中获得了自信的羽翼。
这个教学片段恰似一面棱镜,折射出生活教育的深层价值:当孩子们在真实的情境中触摸、感受,艺术便不再是技法的堆砌,而是生命体验的诗性表达。这种将课堂延伸至生活肌理的实践,既唤醒了儿童与生俱来的审美直觉,又为创造力的萌发提供了养料——就像寒梅在霜雪中积蓄绽放的力量,孩子的艺术潜能往往在与生活的深度对话中悄然生长。正如文中那个内向男孩的转变所启示的:真正的教育智慧,始于对生命本真的敬畏,成于将教育理想照进生活现实的躬行。
3.读书是最好的修行
合上书本时,我更深信:当教育扎根生活的厚土,当课堂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,当教师以阅读滋养心灵的绿洲,我们终将看见——每个孩子眼中都住着星辰大海,而我们的使命,便是守护这份对世界的热忱,让好奇心的烛火永远明亮,让求知欲的溪流永不干涸。这或许就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:在生活的褶皱里发现美,在阅读的墨香中遇见更好的自己,在日复一日的课堂里,静待每一朵生命之花以独特的姿态绽放。

来源:教务处
审核:杨萍 任安丽